信创工程是我国网信产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战略选择,而云计算是信创工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落地方式。在2021年7月18日“交大评论”发表的《云计算路线会成为信创2.0的最佳选择吗?》一文中,作者指出,在近五年的党政信创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2021年始信创工程进入2.0阶段,政府、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企业正全面实施信创工程,而在信创工程2.0阶段采用云计算技术路线已成为业内的共识。在具体的信创云实践中,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径:一种是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为代表的公有云厂商,他们在全球公有云市场上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将公有云中成熟的技术、产品、服务应用于信创领域,并鼓励和引导信创用户直接使用公有云;另一种是以浪潮云、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国电科云、紫光云、中科曙光云等为代表的专属云厂商,他们是专门满足信创市场需求而量身打造的“信创云”,在政务云市场上也赢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无论是公有云厂商,还是专属云厂商,甚至是信创主管部门,他们在打造信创云,实施信创工程的过程中都遇到5方面的困惑。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ICIR)认为,数字政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是信创工程落地实施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现有公有云厂商和专属云厂商的各自优势,尽快构建起我国云计算领域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
一、信创云是一种独立的云形态吗?
云计算本来只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基本类型,内涵非常明确,边界也非常清晰。公有云就是云计算厂商建设好大规模的IT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等的租用;私有云就是规模庞大、分支机构较多的一些机构,在机构总部建立集中的IT基础设施,为各分支机构提供类似公有云的IT资源租用服务;混合云是指已建有IT基础设施私有云的机构,新增业务需求时直接租用公有云的服务,并通过VPN 等安全连接方式与公有云租用的资源连接起来,这样便同时使用了私有云和公有云。但是,最近随着商业竞争运作的加剧,一些厂家开始在云的概念上进行创新,提出了诸如专属云、分布式云、信创云、行业云、国资云等概念,让本来就云里雾里的云计算,平添了许多不得要领的涵义,严重干扰了用户对云计算基本功能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干扰了云计算技术在信创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以华为和阿里为代表的云计算领先厂商坚持认为,信创专属云只是在特定时期的一个过渡形态,公有云才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的政府和企业都习惯于自己设立一个庞大的IT部门,自己买服务器、买存储,自己建设一个能看得见、摸的着的信创专属云,这是用户对云计算接受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华为云坚持技术领先,坚持运营服务,已拥有220多种云上的服务、230多万开发者,并为每个政务云和产业云配备运营团队。阿里云通过云操作系统将服务器芯片、专用芯片等硬件封装成标准算力,并提供丰富的部署形态,让公共云从中心Region延伸到本地Region,提供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云产品。本地Region的本质仍是公共云,拥有一致的操作体验,开发人员无需担心延迟和性能之间折中的限制。目前阿里云已有418个产品,上千个解决方案,携手1000多个合作伙伴,提供2万种以上商品及服务。阿里云服务已覆盖28个部委、1000多个政府部门、40多座城市、近两万家制造企业。
以浪潮云、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国电科云、紫光云、中科曙光云等为代表的专属云厂商始终认为,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央企国企等是一群特殊用户,它们体量庞大、需求迫切,但是在安全合规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普通的商业化的公有云不能拿来就用。而以信创技术和架构为打造的安全可信专属云,则成为政府机构、央企国企等数字化转型的依托,信创云也成为一种独立的云形态。如,中国电子云以中国电子自主创新PKS技术体系,打造涵盖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构建全栈可信安全体系,构建“本质安全+过程安全”的行业专属云,已成功承建四川遂宁政务云、国家管网集团专属云、南昌数字新建、长江云通集团专属云等项目,并已实现100多个城市的信创实践,38个城市落地“云数”数字底座,40多个城市合作推进,强势跻身中国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前列。
二、企业属性是信创云的判断标准吗?
随着《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律的实施,包括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成为重点。而这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成份众多,对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国计民生造成重大威胁。近一年来出现的“蚂蚁金服上市中止”、“阿里巴巴垄断天价被罚”、“美团垄断被巨额处罚”、“滴滴、货车帮涉嫌数据安全被立案调查”等事件,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形势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缺乏可依赖、信得过的产业队伍。因此,建立一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能打胜仗的信创云企业,充分体现“党管数据”的原则,对保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从政务云具体实践来看,据IDC报告,2020年政务云市场总规模达到270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务公有云市场规模达81亿元,政务专属云市场规模达189亿元。在政务公有云市场中,天翼云、阿里云、华为云和浪潮云位居前四,CR4为82%。在政务专属云市场中,华为云、浪潮云和紫光云位居前三,CR3为87%。而在企业云市场中,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位居前三。CR3高达96%。可见,浪潮云、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国电科云、紫光云、中科曙光云等具有国资或央企背景的企业,具有先天政治可靠、自主可控的基因,更能得到政府的信任,确实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可以依赖的力量。而阿里云、腾讯云等多元股东背景的企业,背后利益关系复杂,如果深度介入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确实会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信创云需要列入信创产品目录支持吗?
在信创工程前三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信创产品目录”的创新方式,规定信创工程实施必须选择“信创产品目录”中的产品,对国产操作系统、CPU、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安全软件、办公软件等信创产品的快速成熟发挥了巨大催化作用。在以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主的信创云实践中,许多厂商和专家呼吁将信创云也列入“信创产品清单”支持,尽快让一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能打胜仗的信创云企业脱颖而出。
但反对者认为,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为代表的我国云计算企业,处于全球云计算领域领先阵营,是我国在网信领域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具有话语权的企业。如果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列入“信创产品清单”,则不利于国企和央企背景的浪潮云、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国电科云、紫光云、中科曙光云等信创专属云的成长。而如果不把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列入“信创产品清单”,国企和央企背景的信创专属云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打造出世界先进的云技术和云产品,我国数字政务、企业数字化、智慧城市等信创应用场景的技术水平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四、信创云落地必须与地方合资成立公司吗?
近年来,在地方政务云、国资云和城市云的信创落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云厂商投资建设,或云厂商与地方政府合资建设云运营平台的模式,除华为在政务云发展方面坚持“三不”模式,即“不投资、不入股、不成立公司”外,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子云、浪潮云、中科曙光云、紫光云等云厂商,都在承建地方云平台的同时,单独投资或与地方投控平台合作,成立了云平台专业运营公司。如中科曙光在新疆投资设立中科曙光新疆云计算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云与武汉经开区合作成立长江云通公司,阿里云与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等地方企业合资成立数字海南有限公司,阿里云与浙江金控等合资成立数字浙江技术运营有限公司,腾讯云与联通、电信移动共同投资成立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等。
其实,由于云计算厂商销售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因此,云计算厂商在投资或合资建设地方云平台运营公司,为政府或企业提供持续服务本是一件正常的经营活动,即使是华为坚持“不投资、不入股、不成立公司”的“三不”原则,也要为每个政务云或行业云提供一个运营团队。但是,许多地方的云平台运营公司已经异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项目,把云计算厂商在当地的投资额与政务云、城市云建设直接挂钩,往往造成云平台技术落后,服务跟不上,而当地招商引资也达不预期效果。
五、后起的信创云平台公司还有机会吗?
云计算行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领域。据Gartner报告,2020年全球云IaaS市场达到643亿美元,其中,位列前五名的亚马逊云(AWS)、微软云(AZURE)、阿里云、谷歌云和华为云占据了全球总额80%以上份额。据中国信通院报告,2020年中国云IaaS市场达到2091亿元人民币,其中,位列前五名的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天翼云和亚马逊云(AWS)分别占据38.5%、12.7%、11.1%、9.0%和5.1%,CR5合计占据76.4%。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中国范围,云计算领域的头部效应确实非常明显。那么,在这样一个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的领域,近几年新成立的云平台企业,尤其是以国资和央企为背景的专属云、信创云企业还有机会吗?
有人认为,云计算领域市场集中度高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资本支出大,盈利非常困难。由于云平台企业必须有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Iaas),这笔庞大的重资产以高性能服务器为主,技术更新快,折旧成本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投资。亚马逊云(AWS)2004年成立,直到2009年才开始盈利,阿里云从2009年成立,一直到2020年才刚刚实现盈亏平衡;二是技术创新快,生态壁垒高。云平台单靠Iaas平台已很难留住客户,必须通过Paas和Saas领域的不断创新,不断为客户带来增值服务,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Paas和Saas服务都是云平台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技术默契度特别高的生态合作伙伴提供的,对新进入者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壁垒和生态护城河;三是客户粘性大,转换成本高。云计算厂商主要为用户的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长期持续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与用户形成了相当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通常情况下,用户不愿意轻易更换云服务商。因此,云计算的市场格局一旦形成,新进入者很难进入,即使强行进入,也很难长期维持高额的运行费用,最终也会退出。后起的信创云企业也不例外,也很难突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头部云平台企业形成的护城河。
但是也有人认为,专属云是一个新的云赛道。在政府和企业核心应用上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云服务商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服务,而且要满足核心业务对安全、稳定、可靠的要求,同时还要提供专业级的服务。随着越来越多以城市为单位的政务云、国资云、城市云等专属云的诞生,对云的性能、成本以及技术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后起的信创云企业相对于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传统云计算大厂,没有历史包袱,更理解政府和企业需求,更容易轻盈转身,更容易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六、结语
信创云是我国信创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在信创云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是正常的。但是,在争锋过程中,五点困惑也许会渐趋明朗:
1.信创云短期内是一种独立的云形态,但长期看信创云只是一种过渡形态,成熟的公有云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虽然是中立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有利益的。云平台也是如此,云平台的企业属性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关系到谁掌握了关键命脉的大问题。
3.信创云不宜过早列入信创产品目录,也许重组融合是解决信创云技术先进和安全可靠协调发展的途径。
4.云平台企业在地方投资或合资成立云运营公司,并没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不能异化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项目,演变成地方保护主义的平台。
5.云计算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在中国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格局,大多数后起的信创企业很难进入已形成的市场,但对于个别政治可靠、背景雄厚、技术独特的企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机会。